中秋节习俗
日期:2023-09-28 浏览 34

中秋节习俗


1、赏月
    我国白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 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
是绝对不能少的。
2、吃月饼
    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染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关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3、祭月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
少,大小要一样。
4、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5、观潮

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1日事》和宋吴自牧《梦染录》也有观潮记载。
6、走月
    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之丹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日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
7、玩花灯
    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创
花灯、稻草灯、鱼鳞大丁、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8、吃甜薯
    甜薯是中秋节传统食品,在中秋节赏月时,一些地方有吃甜薯的习俗。
9、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10、树中秋

在广东一些地方,中秋节有一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树亦作竖,即特灯彩高竖起来之意,所以也叫 “竖中秋”。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举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坚得多,灯彩最精巧5。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
11、耍禄仔
    "耍禄仔〞是过去中秋节十分流行的儿童游戏,以柚子壳刻通花,中可悬灯,儿童提着成群结队游乐,或提着各种动物、瓜果形状的灯色,沿街踏歌而行,一边唱着“要禄歌”:“要禄仔,要禄儿,点明灯。识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读书为第一,莫谓文章无用处,古云一字值千金,自有书中出贵人…”
    儿童们在尽情游乐之后散去,各自回家吃月饼果品之类。
12、扎灯笼
    古时在广东,中秋临近时,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免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此外,还有很多小朋友会用水果皮扎灯笼。另外,还有木瓜灯、香蕉灯等,最简便的是“柚皮灯”,几乎家家户户的小孩都能做。扎好的灯笼除了用来“树中秋〞,更有情侣提着灯笼依偎赏月。

13、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揭药玉免并在的世俗形象。
    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
    人立而执怖,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綠,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14、免爷儿
    免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 《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免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免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
    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紙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免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 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